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商丘师范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开展了2024 年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省级重点实践团队生物与食品学院赴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实践事迹吧~
青衿之志,可以致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商丘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赴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村开展了“点亮资源之笔,勾勒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6月11日-6月15日,生物与食品学院“赴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成员先后到达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村,团队负责人先向当地村委会表明来意,在与村委会沟通并得到允许后,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及主要收入来源,调查了当地的垃圾桶设置情况,发现村中垃圾桶设置极少且大部分为混合垃圾桶,随即向村委会建议购置分类垃圾桶,并设置相应的垃圾分类点,从细微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改善白楼村的人居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6月16日,团队调查发现,目前村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环保意识相对淡薄,针对该现状,团队讨论决定开展绿色环保知识调查,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手册和宣传页,并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知识的宣讲活动。
7月1日,团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讲宣传活动,一组队员在村中进行分发生态环境保护手册和宣传页,另一组队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开展绿色环保知识宣讲活动。
7月10日,团队的实践活动初见成效,村民积极配合实践团队的工作,当地村民在团队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将村中的垃圾进行分类,由团队成员将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废弃物带到专业的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置。
7月11日,团队建议将未处理的秸秆进行两类处理,将一部分秸秆用来肥田,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把秸秆用作生物化肥,不仅绿色环保地处理了农业垃圾,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紧接着在得到当地村委会的同意下,团队实验室成员向当地村民认真细心地讲解了秸秆制作食用菌的原理,并将另一部分秸秆带回生物与食品学院实验室进行食用菌的研究。
7月12日,团队在前期调研时发现村中有大量荒废的草莓园,了解得知,当地村委会曾试图通过开设草莓园来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但效果不佳。于是在征得学院同意的前提下,团队向村委会沟通表示,可以借助学院的力量,向当地提供草莓脱毒苗以助力经济发展,使草莓园再焕生机。
7月22日,前期调研时发现村里多是体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团队认为“将一部分可利用的废弃物用来制作手工艺品和标本”的想法不切实际,于是便寻找新的助力思路。经过团队调查发现村中房前屋后,有部分闲置土地可以利用,在团队指导老师张峰的带领下,一起深入调查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团队向村委会建议在空地种植月季花,尝试建设月季观光园,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既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还可以美化乡村环境。如果成功建设月季观光园,一方面能够吸引人流量,推动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其他消费经济,有利于拓宽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
“受光于庭户照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乡村振兴,一个蓬勃而伟大的战略,尽管现在本团队的力量很渺小,但也愿意用绵薄之力去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团队“专业+实践”的社会服务能力,而且团队通过多种思路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构建绿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审核:徐航 编审:张颖辉 签审:刘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