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青春奋进力量,引导青马学员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4月21日下午,商丘师范学院第十五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全体学员于梁园区三商楼146会议室观看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
电影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整个红旗渠修筑工程历时近十年,林州人民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长一千五百公里的人工天河。观影中,当年修渠过程一幕幕真实再现,现场青马学员真切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影结束后,现场青马学员代表为大家分享观影感悟。大家纷纷表示非常的激动和骄傲,为此我们也感受到作为一名青马学院要自力更生,创新求实,以红旗渠精神作为个人价值追求,用实际行动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记忆,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感悟:
张秋硕:
看完《红旗渠》这部电影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感动。红旗渠以它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这种精神既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习,为了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黄达: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为了修建红旗渠那一代人的付出,那一代人的努力,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由此,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先辈的坚定信仰和奋不顾身的精神,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王照鑫:
观看完《红旗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被带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漫漫十年的日夜里,林县人民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他们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靠双手和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4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和无穷力量。
徐一:
红旗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红旗渠原来是一块旱地,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腹地而导致了山多水少。为此,林县人民开山引水,修建水库,与天斗,将山河重新归位,这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锤一锹,甚至是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引流成功,解决了本地用水难题。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吃苦耐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是丢不了的。只有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畏艰难,迎难而上。
闵航迪:
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的故事。故事线横跨几十年,真实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改变祖辈缺水的历史,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奋战10个春秋修建红旗渠的伟大事迹。从中更是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修建红旗渠的时代早已远去,可那样无私奋斗的精神却依然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在奋斗路上不畏苦难、勇往直前。作为一名共青团员,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让我更坚定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要时刻坚定不移跟党走,要时刻谨记红旗渠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在岗位上铸就自己的“奇迹”,让红旗渠的精神青春永驻、光芒四射!
(审核:刘璐 编审:张颖辉 签审:刘培培)